
公司新聞
柏廣新董事長的企業文化觀--為有源頭活水來
(柏廣新:中國吉林森林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吉林森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十屆全國人大代表、十屆吉林省人大代表,中國林學會理事、中國林學會森林經理分會副理事長、中國林業作家協會副主席、吉林省林學會副理事長。曾被評為全國十大經濟新聞人物、中國十大改革杰出人物,并被授予全國林業系統勞動模范、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吉林省特等勞動模范、吉林省最佳經營管理者、吉林省優秀經營管理人才、吉林省改革攻堅工作先進個人等稱號)
中國吉林森林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柏廣新
問:企業文化是什么?
柏廣新:一個具有遠大抱負的企業,一個具有遠見卓識的企業家,他培植在企業文化上的第一鍬土,他澆灌下的第一桶水,一定是他所應肩負的社會道義責任,他的企業文化字典的第一個詞,一定是社會良知。同時要有一個科學的發展戰略和符合企業與市場實際的發展思路。惟如此,企業才能發展,才能做大,員工才能在伴隨企業成長的過程中充分感受到幸福和快樂。 柏廣新:實際上,企業文化形成的過程,也是企業不斷地認知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過程。只有從文化的深度鑄造和提升企業,才能使企業形成統一的信念和意志,統一的步調和行動,統一的世界觀和價值取向,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得穩、 立得住、拖不跨、打不爛,成為一支踵事增華、薪火相傳的“鐵軍”。 柏廣新:一個健康的企業文化一旦形成,就會成為一種理念、一種習慣、一種規則、一種氛圍、一種追求。那些被企業文化鑄就的員工,就會成為企業的忠貞力量,他們在其中,可以順其勢,揚其波,率其先,領其頭,展身手,創優績。同時,它還可以使那些落后者,那些與企業異其情趣者慢慢被同化,升華其靈魂,溶進其中,并最終找到自己的位置,成為企業的同志者。 柏廣新:可以說,長期在企業工作的同志都會有這方面的體會。這就是文化的力量。這也就是企業文化之所以神奇的功能。
問:企業文化是具有個性的文化嗎?
柏廣新:它很難被克隆、被復制、被整體移植。 柏廣新:作為國有企業,到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能忘記國家。我們成長壯大的每一步,都是國家支持的結果。幾十年來,我們國有企業和國家同呼吸共命運,每當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都是國家幫助我們走出困境;每當我們遇到機遇的時候,都是國家推動我們發展。因此,我們要永懷一顆感恩的心,永遠把國家和民族放在心頭,把國家利益做為最高利益,把為國效力、報效祖國做為我們終生不渝的信念。 柏廣新:古人常說,“在明明德”。明什么德?就是明國家利益之德,明民族利益之德。這才是大德。作為國有企業,我們掙錢干什么?我們創效益干什么?如果我們把眼睛只是盯在企業自身利益上而忘了國家,那就是把路子走偏了,走歪了。為國效力,還有忠孝的含義。做企業、做企業家還要忠于國家,忠于人民,孝敬父母,尊重前輩,尊重歷史,不忘前人為我們打下的基礎和對我們的養育之恩。 柏廣新:當然,我們在報效國家的時候,也要讓員工享受到發展成果,讓員工在企業成長過程中獲得報酬,感受到工作快樂,感受到生活幸福,感受到心情舒暢。同時,我們是森林工業企業,肩負著生態建設的任務。嚴格地說,生態建設是一項社會工程,全民工程,是為人類造福的工程。把生態建設搞好了,把森林培育好了,就是為民造福,為社會造福,為人類造福。同時我們也有了發展的基礎,這是我們的行業特點,也是我們必須履行的社會責任。我們必須在思想上高度重視,在行動上高度自覺,努力為社會奉獻綠色,培育森林,給子孫后代留下綠水青山,這也是惠及人類的公德。
柏廣新:我們還要生產綠色環保產品,一切產品都要貨真價實,保質保量,綠色環保,安全可靠。絕不生產劣質產品,更不生產有害產品,這是一個良心問題。做為社會主義企業,我們必須履行惠及社會、造福人民的宗旨。
柏廣新:在中國吉林森工集團,我們倡導和諧文化,強調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人與森林和諧,更要求領導與員工和諧,員工與員工和諧,員工與農民和諧,企業與員工和諧,企業與農村和諧,企業與社會和諧。我們看重競爭,但更看重合作;我們看重效益,但更看重友誼、公正、合情、合理。因此,我們把和諧作為集團精神的保障層面。有了這樣的一個保障,企業才能發展。 柏廣新:為了踐行集團文化,我們還制訂了一整套的規章制度、內控規定和管理辦法,使集團的文化管理與制度管理相得益彰、相互促進??梢哉f,我們吉林森工集團的文化是具有其特點、具有其個性和凝聚人心的文化。張瑞敏曾說過:海爾的什么東西別人都可以復制,惟獨海爾文化是別人無法復制的。這也充分說明了企業文化的特殊性和專一性,是一種典型的個性文化。
柏廣新:當然,這其中也存在著普遍性和規律性。但它確實是一種偷不去、買不來、拆不開的精神資產,它是從企業獨特的生態環境中逐漸發育和成長起來的。就像性格決定命運一樣,這種獨特的企業文化一旦形成,就會長久的發揮作用,使其不只停留在紙上,不只停留在心中,更重要的,它會見諸于行動。“知道”不等于“得道”,“得道”不等于“行道”, “行”是企業文化的關鍵。吉林森工集團就是要通過“行”,使人的價值高于物的價值,使共同價值高于個人價值,使用戶價值高于企業價值。
問:吉林森工的企業文化是如何形成的,又將如何去踐行呢? 柏廣新:企業文化不是自發形成的,它是在企業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它需要靠我們去提煉、去挖掘、去培育、去踐行。 柏廣新:在中國歷史上,文化即是“以文教化”或“以文化成”。它重在一個“化”字。作為動詞,不論“教化”還是“化成”,它都體現為一個踐行的過程。 “化”的過程,就是發現、挖掘、總結、提煉、倡導、普及和付諸行動的過程,用哲學語言來講,就是精神變物質、物質變精神的過程。 柏廣新:企業文化,說到底是人的文化。我們來看一看企業的“企”“字,若去掉上邊的人,那么就一切都停止了,這叫人去企止。所以,在構成企業的全部因素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是人。謀事在人,成事也在人,企業發展靠人,事業長青更需要人。管理的終極意義并不是如何去管物,而是如何通過理念、制度、組織去管好人,靠好人管好物,靠人才去發展。人是最大的生產力。經營企業就是經營人心。“抓眼球”不如“暖人心”,因此,培育企業文化,著眼點一定要放在人上。 柏廣新:我始終堅信一條:只有人品永遠走在產品的前面,軟件永遠走在硬件的前面,文化永遠走在裝備的前面,事業就會無往而不勝。我們培育和形成企業文化,絕不是用他來擺花架子裝點門面,而是要通過教育,讓企業文化進入人心,形成共同的價值取向,最終將這種價值取向變成一種信仰。實踐告訴我們,若沒有信仰,制度就會形同虛設;若沒有信仰,企業就會成為一盤散沙;若沒有信仰,執行力就會大打折扣;若沒有信仰,企業就不會發展,事業就不會成功。所以孫中山說:主義就是一種信仰、一種力量。我們就是要通過培育企業文化,形成全體員工的共同信仰,并將這種信仰轉化成巨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質力量。 柏廣新:培育健康的企業文化,離不開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們每個人從懂事的那天起,就被點點滴滴地注入了我們民族的文化基因,甚至可以說,我們每個人都是在民族文化的乳汁中長大的。當然,對民族文化的信仰,也有一個自覺與不自覺的問題,也有一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問題。
柏廣新:對于我們吉林森工集團來說,我們倡導為國效力、報效祖國,為民造福、回饋社會;我們倡導忠誠文化、和諧文化、創業文化和奉獻文化,實質上是繼承了我們民族文化中的社稷為大,正心誠意,忠心耿耿,不欺鬼神,天人合一,融通義利,天道酬勤,至真至善等傳統思想。 柏廣新:當然,我們并沒有停留在這些傳統思想上,而是對這些傳統思想進行了現代化再造。正因如此,我們才感到,越是彰顯民族文化,我們的企業文化才越有內涵,越有底蘊,越有基礎,越能凝聚人心士氣,暢行無阻。我想,有基礎的文化才叫先進文化,有根基的文化才叫現代文化,或者叫現代文明。 柏廣新:在企業工作,眼睛很容易盯在錢或物上,這并沒有錯。但作為企業負責人,如果腦袋里只有 “資本論”而沒有“人本論”,那肯定搞不好企業。我覺得塑造企業文化是關乎企業全局的工作,關乎企業興衰的工作,因此,絕不能把這項工作僅僅交給職能部門去辦,交給他人去辦。作為企業負責人,一定要親自披掛上陣,要善于發現、總結、提煉企業文化,要做企業文化的提煉者、倡導者、闡釋者、培育者、踐行者。這是時代對我們的要求。 柏廣新:文化最大的作用在規范人心,理順人心,凝聚人心;文化的最大價值在于全員認可,全員踐行,而全員踐行的關鍵又在各級領導,在一把手。如果我們僅僅把企業文化當作一種擺設,那么企業文化就失去了它的意義。同時我們還要看到,文化是海,有容乃大,它隨時隨地在吸納新內容,它需要不斷的深化和完善。創建企業文化不是朝夕之功,也不可能一勞永逸。朱熹詩云:“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柏廣新:中國吉林森工集團企業文化,這泓活水,不僅要灌溉集團的所有企業,還要溶入每個員工的血脈,成為我們集團的旗幟,使之堅強穩固,生生不息,乘風破浪,勇往直前。 |
您看到此篇文章時的感受是: |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 |
![]() |
![]() |
![]() |
![]() |
![]() |
![]() |
|
欠扁 | 支持 | 很棒 | 找罵 | 搞笑 | 軟文 | 不解 | 吃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