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木結構是應用歷史悠久的材料,在古建筑中木材廣泛應用于寺廟、宮殿、寺塔以及民房建筑中。
古代中國給人的第一印象往往就是高大的宮殿、寺廟等建筑,這些建筑構成了人們對古代的認識。
中國現存的古建筑中,最著名的有山西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佛光寺大殿是目前國內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一座唐代木構建筑。
大殿建于公元857年,其造型端莊、穩重、古樸,尤其是那平緩舒展、出挑深遠的屋檐,配以樸素的條瓦和高大的鴟吻(屋脊端尖的裝飾構件),突出了唐代的建筑風格。
典型的唐代建筑
山西五臺山佛光寺并不高大,貌似平常,但卻被我國著名的建筑學家梁思成稱為“中國第一國寶”,因為它打破了日本學者的斷言:在中國大地上沒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結構建筑。
中國著名的建筑學家梁思成先生評價此殿“斗拱雄大,出檐深淵”,是典型的唐代建筑。
這座超越千年歷史的木結構建筑,何以歷經如此滄桑巨變而保存完好呢?
一般人都知道,木材在長期戶外使用是會腐爛變質的,然而現代科技與工藝創造出的防腐木材可以有效的解決這一問題。
許多木結構建筑都采用了防腐木材制造,這樣不僅保持了木材的原貌,而且能夠持久耐用使房屋使用上百年。不過防腐木是現代科技的產物,在古代并沒有防腐木材的時候,那時候的工匠們是如何讓木結構建筑不腐不爛保存完好呢?帶著這些問題我們往下繼續了解。
古代木結構建筑
古代的木材為何不爛?
第一是選材:古代建筑,尤其是保留時間較長的皇家宮殿、宗教寺廟、皇室人員的住宅、庭園等,由于業主的地位、權勢、威望很高,財力充沛,所選木材皆是上好的木材,硬度大、強度高、天然耐腐性和天然抗蛀性好。
第二是生物危害:古時生物危害較輕,現在全球氣候變暖、貨物流通頻繁,導致病毒、真菌、害蟲大量增加,危害程度增大。
第三是使用環境:下有石頭基座,避免木材與富含腐朽菌和害蟲的土壤接觸;上有屋蓋,避免木材長時間與水接觸,使木材處于生物危害等級較低的使用環境。
第四是建筑設計:通風良好,木材中的水分可迅速揮發。
另外,除一些藏式建筑之外,我國大多數古建筑中使用的木材都是不與土壤直接接觸,也不長期泡在水中,因此生物危害程度比園林景觀中與土壤直接接觸或用在水中的使用環境要輕。
而且很多古建筑,也在部分木構件外部進行了防水、防腐處理。
即使如此,古建筑中使用的木材也會發生腐朽、蟲蛀,這也是每過一個時期就要維修、更換腐爛木材的原因之一。
我們不得不佩服古人們的智慧與技術,也許這就是我們的先民的無窮創造力吧。讓現在木建筑也能穿越百年,千年,成為現在歷史的見證。
網友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