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已經過去了9個月,這9個月所發生的事是過去不曾想過的。對于家居企業和經銷商來說,今年的經營更加困難,要解決這些困難需要我們從思維和方法進行雙重突破。
首先我們需要建立一個認知:好做的事情已經沒有,剩下的都要憑本事了!
有人馬上就要反駁,憑本事?難道我現在不是憑本事在做事嗎?我白手起家,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打下了如此江山,說我不是憑本事?
我真覺得絕大多數人取得的成績不完全是靠自己的本事,而是靠運氣和先機,我自己也是這樣的。為什么這么說呢?捫心自問,你真的懂產品嗎?你真的了解你的用戶嗎?你真的懂管理嗎?你真的懂經營戰略嗎?
針對這樣一個認知事實,我今天想啟發性地跟大家交流兩件事情:后疫情時代的機會在哪里?廠家和經銷商各自靠什么本事?
為什么說,好做的事情都沒有了
現在的生意不好做,不是我們變笨了,相反我們每個人比以前更聰明,而是因為行情發生了變化。我們來看一組數字:
近十年時間中國GDP增長情況:2010年10.6%,2013年7.8% ,2015年7.0%,2018年6.6%,2019年6.1%,2020年預計2-5%。
增幅以3%以內的幅度逐年下降,非專業人士可能并沒有關注到它帶來的影響。那我再給你們做兩組數字比較:提取2013年增幅7.8%,如果以7.8%增長比例連續五年增長,整體增幅是45.58%;假設2020最終的GDP增幅是4%,我再提取這4%連續增長五年,整體增幅是21.66%。
也就是說在初始值一樣的情況下,以7.8%和4%的增幅連續增長五年,后者比前者減少了約24%的增幅。也可以認為后者比前者的經濟環境中,每五年市場難度就會增加了24%。
再來看一組數據,近3年定制家居9家上市公司財報顯示平均營收增長率:2017年為33.15%,2018年18.07%,2019年16.74%。也說明從2018年開始定制行業也陷入了增速放緩的情況。
你看,我們的大環境發生了變化,以前這個蛋糕在膨脹,我們只需要參與其中,也能或多或少分得一點蛋糕。再打一個比方,你在一架快速上升的電梯中,步子邁得大一點還是小一點差別不大。但是如果電梯自己慢下來,你需要多挪幾步才能達到之前的上升速度。
生意不好做,還有一個原因是消費端。消費者的要求高了,消費者沒有那么好“忽悠”,消費者迫切需要用點好的,消費升級了。也有人說現在消費降級。其實消費升級和消費降級都是同一件事,是對生產者的要求越來越高,產品要好、價格要便宜、服務要貼心、貨期要快速等等,這就是現狀。但是這些活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得好,好做的事情都沒有了,剩下的都是硬骨頭。
總結來說:盤子變小,客戶要求高了,水平一般的選手越來越玩不轉。
聚焦,做少不做多
經營難度大,消費者的要求高,那要在市場上擁有自己的位置,其中有一個途徑和方法是做少不做多,要學會聚焦!
很多人沒有想明白一個道理,其實將資金、資源和注意力集中到一件事情上,更容易做到專業,也更容易得到客戶的信任,而且有中國這個大市場在,聚焦之后根本就不用擔心生意會變小。做一把木梳子可以做成一家上市公司,做饅頭可以做成一家上市公司,在我們家居行業,做一把按摩椅也可以做成一家上市公司。尤其在現今互聯網的時代,更是越專越能紅!
為什么我們很多人不愿意聚焦?主要的原因是很多人看不清楚趨勢,對自己的產品、行業走向沒有信心,不知道消費者要什么。就可能不經思考地選擇,多做一些,想著總有一款是市場需要,但實際事與愿違。
取很重要,舍更重要!
有一年我在日本游學,參觀了很多優秀的日本企業,松下、京瓷、鈴木等等。其中最讓我記憶深刻的是一家叫“小丸屋”的專門做扇子的企業,與其說是企業,不如說是一個作坊——它只有一間僅有六名員工的門店。雖然只有一家門店,但當時它的年銷售額約合人民幣3000多萬元,它家的扇子成為了東京奧運會的國禮。
所有的扇子都是手工制作,從每片扇葉之間的色澤能看到匠人的精雕細琢。不僅產品好,門店內的每一處裝修都非常細致,不像我們有些門店,遠看很豪華,但細節不忍直視。更厲害的是這家店傳承了400年,十代人都在制作這把扇子。
在日本這樣的小品類、細分產品的品牌還有很多,他們的產品和經營思維真的跟我們不一樣,不是說我們不好,是發展階段不一樣,而我們現在也到了應該回歸生意本來面目的時候,聚焦一點,專業一點,做深一點,這樣才可能建立競爭力,才能獲得足夠的利潤空間。
回歸鉆研產品和服務
除了聚焦的經營思想,我們還需要將關注力重新回到產品和服務上來,這是個很虛幻的時代,是營銷泛濫的時代,大家都希望賺快錢,都習慣用嘴巴解決問題,都不太愿意琢磨產品,這里的產品包括服務。
有人可能并不認同,覺得自己也非常重視產品。我試問一下,在我們家居行業是一個銷售總監的收入更高,還是一個產品總監的收入更高?更不要說很多廠家沒有產品總監。銷售重要也沒有錯,畢竟創收部門,但是產品最起碼也是同等重要。
市場缺乏好產品,消費者需要好產品!
說個我自己生活中的小例子,我自己剛剛裝修完房子,這套房子的裝修耗費了我不少心血,各方面的材料也盡可能選擇最好的,包括全屋智能產品。懷著喜悅心情入住后,問題就來了,我就說說我選擇的一款智能馬桶。一款外形如此漂亮的馬桶,使用了一陣后卻發現了不少毛病:
①馬桶按鍵的燈光太亮了,耗電不說,重要是夜間影響睡眠,我得每天睡覺前用舊衣服將按鍵燈蓋住。可想這個馬桶將我這個用戶逼成了什么樣;
②沖水的聲音太大,尤其是最后那一下,文字沒有辦法形容,影響睡眠,影響心情;
③坐墊燙屁屁,至今不知道有沒有得調整,在廣州的夏天你想想這個感覺。
還可以列出很多問題,但是這個馬桶我是找了一個比較成熟的廠家采購的,它最起碼可以代表市場上中等以上水平,但體驗也不過如此。我在裝修的過程中,體驗不好的還有很多,有很多問題就跟這個馬桶的問題一樣,顯得非常初級。
這就是現狀,市面上很多產品都是這樣的,缺乏細節,不太注重用戶體驗。這源于我們整個社會對待產品的態度,不重視且習以為常。這樣的產品在以前沒有問題,現在不行了,消費者成熟了,要跟你較真。
越是這樣的時候,代表著機會來了!好的產品不多,誰愿意沉下心來做產品和服務誰就有機會。你看看,過去有些企業比如小米、海底撈等,產品和服務稍微做得好一點就成為了大企業大品牌。
順便還說一句,我每次想到這個馬桶,都激勵著我去做好我們自己公司的產品。
家居廠商怎么將服務做深
上面說到“要聚焦,要回到產品”。那我們廠商怎么回到產品?怎么將產品和服務做深?一是做好實體產品,就是我們工廠里和展廳里的實體產品。另外是要做好虛擬產品,就是要做好對經銷商的服務體系。
關于實體產品,我在上面已經說到,市面上有很多產品都只有60-80分的水平,但是能真正體現競爭力的是另外的20分。要在這20分中每取得多一分,其難度比前面80分中的每一分獲取要大10倍不止,每一分都是對產品精神的考驗。
我這里著重說一下廠商對經銷商的服務體系,它其實是屬于廠商的虛擬產品。對于絕大多數的廠商來說,你的第一客戶不是買你產品的人,而是賣你產品的人,是經銷商。服務好經銷商,將“經銷商成功”作為另外一個產品和服務。
終端市場競爭大,經銷商單槍匹馬搞不定,需要品牌成為經銷商的大后方,否則你招再多經銷商也沒有用。另外還有一點,你的能力必須跟經銷商形成互補,有相互的促進,雙方才存在不可或缺的價值。
有些品牌只想著招最牛的經銷商,這種“撿現成”的思想就是投機主義,且不說這種最牛的經銷商招不招得到,就算招到了,也不會穩定,因為經銷商能力太強,他加盟哪個品牌,跟誰合作主動權在他自己手上,廠商沒有話語權,不能形成能力互補,只有互補型的廠、商合作才長久,才是廠商的真正競爭力。
對經銷商的服務體系包括哪些方面呢?我僅以我的認知做幾點建議:
1、產品組合設計
設計符合經銷商門店銷售的產品組合,有引流型產品、盈利型產品。根據品類和廠商能力的不同,廠家還可以設立長尾型產品。特別是引流型產品非常重要,很多品牌沒有這個概念,只有盈利性產品,導致終端獲客比較困難,大部分廠家的做法是就提供單一的產品給經銷商,隨便你們怎么賣,這種做法在以后越來越行不通。
2、營銷內容輸出
經銷商門店自然客流越來越少,對營銷內容的要求就越來越高,比如一篇軟文,一個案例分析,一個節日營銷活動,而這些對某個經銷商單獨操作的難度是非常高的。所以可以廠商輸出內容,經銷商復制執行,營銷內容的輸出非常能夠體現品牌對經銷商的價值。
3、店員管理輸出
這里說的店員管理包括但是不局限店員的培訓,是從招人、培訓、績效管理到員工職業發展規劃的全過程。這方面現在是經銷商比較頭疼的問題之一,招人、留人對一般經銷商來說是無從下手。
4、客戶管理輸出
很多家居經銷商,都沒有系統的客戶管理,但現在傳統的獲客方式越來越難。經銷商不能管理好客戶、提升客戶的體驗、加強客戶的轉化率、提升客戶轉介紹的比例,那就缺乏市場競爭力。對于經銷商來說,他們要進行客戶的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建立永不失聯的客戶關系。這些現在是新課題,但參照其他行業,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它一定是我們家居渠道的基本功。
關于經銷商服務體系要列舉的內容還有很多,比如店面形象管理,設計服務內容輸出等等。
其中有一個關鍵問題,以上所有的項目都要通過互聯網的手段,有數字化、在線化的承載,否則效率很低,效果也不好。關于數字化、在線化希望以后還有機會跟大家進行專題探討。
以上是品牌廠商應該有的認知升級,你的產品和服務包括:實體產品+經銷商服務體系,在經銷商服務體系方面提升權重,是廠商新的競爭力所在。
經銷商怎么將服務做深
先跟大家分享一個案例,海底撈的服務是這樣的:
在海底撈就餐一般要排隊,排隊時免費提供修指甲等服務;就餐過程中,不知不覺服務員小哥小妹就跟你嘮起嗑,你發現他的服務員特別有講相聲的潛質;就餐結束后你家小朋友突然說“我還要吃西瓜”,服務員就馬上說“我到后廚看看還有沒有西瓜”,之后就免費給你打包好一整個西瓜讓你拿回去吃;甚至服務員還有權給你全桌免單。
很多人有去過海底撈,也體驗過這些服務,但大家有沒有想過這是一個怎樣的生意邏輯?
我來分析一下,我覺得海底撈之所以推出這樣的“無底線”服務也是沒辦法中的辦法,因為火鍋這個產品消費者無感知,特別是川味火鍋,A家B家C家三家火鍋店,各家的味道都是差不多的,基本沒有差別。那針對這種沒有差別的產品怎么建立品牌感知,怎么建立口碑?他們的策略是:感官轉移!讓可感知的東西來帶動不容易感知的東西。
火鍋沒有感知,但是修指甲是有感知的,送西瓜是有感知的,也容易形成口碑。與其說海底撈的產品是火鍋,還不如說他的產品是“驚喜”,或者說是“火鍋+驚喜”,客戶其實是為火鍋和修指甲、講段子、送西瓜等“驚喜”買單,其實就是為“體驗”買單,否則怎么那么多人選擇海底撈而不是更便宜的火鍋呢?
從火鍋回到我們家居產品,是不是也有類似之處,消費者對家居產品質量的好壞其實也是無感的,對于環保不環保,他只是覺得很重要,但是無感。那我們就需要用更多客戶有感的服務來帶動無感的產品,提升客戶的體驗,達成好的交付和口碑,提升客戶的轉介紹率。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客戶轉介紹率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如何創造客戶的體驗和感知,可以有很多想法,我在這里提幾點建議:
1、服務人員要工服著裝
這包括談單前量尺和設計人員的著裝,還包括安裝施工工人的著裝。如果銷售人員和設計師的服飾不太好統一,但最起碼需要佩戴統一的工牌。工人一定要統一穿有品牌LOGO的工服施工。
你可以試想一下,你到任何一個消費場所,看到一個服務人員有穿工服,一個沒有穿工服你的感受有什么不同。甚至有沒有統一著裝成為辨別是不是品牌的標準之一。
2、工程進度需給客戶反饋
對每個服務的客戶必須建客戶服務群,將客戶方的相關人員和我們這邊的相關服務人員都拉進群。進度要反饋,包括設計進度,也包括施工的進度,尤其是施工進度,每天施工工人必須拍照備案,由銷售或者跟單人員將今天施工的進度在群里進行一對多,或者一對一的微信反饋。
反饋的內容包括今天完成的工程、今天的施工照片,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方案。不要覺得客戶沒有問就不要反饋,你多反饋客戶就多信任,你接下來的工作就越好做。反之,客戶一旦產生疑慮,你的工作就越來越被動。
3、店長做客戶回訪
店長做客戶回訪這件事,有時候是去發現服務中的問題,但更多的時候是給客戶的一種體驗,表示對客戶的尊重。有些人可能想,服務過程中曾出現過問題,還是少說為好。我認為,有問題拿出來說一下就不是問題了,如果真的有較大的問題,你還真不應該逃避問題,當怎么解決就要怎么解決。
關于經銷商對客戶體驗提升的方法,我暫且說這幾點,還有很多問題可以觸類旁通自己去思考。有的人是不是覺得我上面說的方法都是一些不足掛齒的小事情,疑惑這些方法有效果嗎?
上面說的看似小動作,但是它有“飛輪效應”,每個小動作的背后都有更多行為和機制支撐才能完成這幾個小動作。就好像海底撈的服務員可以送西瓜、免單一樣,背后是有一個強大的體系在支撐的。這里我就拿穿工服再說一下,穿工服看似簡單但是很多經銷商做不到,如果對安裝工人不做培訓,不設計考評機制工人是不會配合的。
很多門店都沒有自己專屬的安裝工人,這樣實施的難度就更大。如果沒有專屬的工人,那也需要盡量用熟悉的工人,不能經常換,這會導致服務質量不穩定。對于非專屬工人要求穿工服,需要設計獎懲機制,穿工服一天獎勵多少錢,同時不穿扣多少錢,但是以獎勵為主懲罰為輔。你看通過一個穿工服的執行,這個過程是在提升工人的歸屬感和服務意識。
總結經銷商的服務,需要將客戶體驗當作服務和產品。
現在好做的事情沒有了,對我們家居從業者來說,這既是壞消息也是好消息,能夠沉下心做產品和服務會獲得新的競爭力,我認為總體的思想或者戰略是:回到產品和服務本身上來, 從“做寬”到“做深”,具體有以下幾點:
1.從產品的品類、產品數量、服務區域等不同維度縮小范圍,只有范圍縮小才可能建立專業性;
2.廠商群體,要將自己的產品和服務做深,尤其要將經銷商服務做深,這里可以增加新的競爭優勢;
3.經銷商群體,要將消費者服務做深,除了基本的產品服務還要注重用戶體驗,要讓用戶體驗成為產品和服務的一部分。
免責聲明:本文為企業宣傳商業資訊,文章內容圖片歸創作者所有,中華板材網系信息發布平臺,板材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需刪除,請聯系。
網友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