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板材網】“2012年的生意比2011年還難做!”多數木材加工企業發出了這樣的感慨。2011年下半年,隨著國內東北地區的限伐政策的繼續實施,以及國內外各產材地的出口嚴控政策執行,國內市場木材資源供應持續緊張。隨著原材料緊缺,人工費用、加工費用、運輸費用等成本的不斷增加,木材的總體成本一直居高不下。而自去年以來,國內以及世界各主要木材生產國更頻頻出臺木材出口嚴控政策,在保護本國森林資源的同時,也導致其可出口的木材尤其是原木數量急劇減少,使得木材加工業在發展的道路上遭遇愈來愈大的阻力。如何突破這些阻力,尋找到新的發展,是擺在木材加工業面前必須思考的問題。
近幾年來,中國的木材進口一直呈現快速增長的勢頭,木材進口量不斷增加。這不僅引發了各界對中國木材供應的擔憂,也令資源減少、進口國家政策限制下的木材進口需求矛盾凸顯。
蔡慧星認為,中國木材資源的供應與國內需求的快速增長不相適應,未來,中國木制品業的原料還將依賴進口。既然大環境無法改變,相關木材加工企業還是要在提升自身能力上多下功夫,借此機會尋求更好的原料替代品和生產工藝,迎戰木材原材料價格上漲的風險。福州海關對此建議,一方面應充分發揮行業協會作用,積極引導企業加強價格談判,爭取一致對外價格口徑,盡量爭取較低價格簽訂訂單;另一方面拓寬原木進口渠道,加大非洲、東南亞市場開發,防止原木過于集中某個市場而導致進口受限。
此外,專家還提醒商家注意減少對資源的過度依賴和消耗,推進低碳和環保木材的深加工以及利用木制產品剩余物制造可燃燒的環保燃料等項目。延長產業鏈條,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才是資源型產品未來的發展趨勢,有利于突破木材加工也瓶頸。
當遭遇瓶頸時,應當順勢而為,掌握經營主動權,想方設法共克時艱顯得尤為重要,需掌握如下法則:
法則一:加強業內整合,優化資源形成合力。危機蔓延時,有危也有機。每逢經濟低迷、結構調整的特殊時期,大環境帶來了風險和挑戰,也孕育著調整和機遇。據觀察,木材行業整合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企業間的整合,通過合并重組或參股經營,實現抱團經營、群策群力、共享渠道;二是企業內的整合,即完善企業結構、強化品牌戰略、重視科技研發、誠信立足市場,在木皮、木枋生產流通領域形成一批公認的著名品牌。
法則二:主動適應時局,合理調整營銷規劃。做生意必須研究市場,盲目行動、誤打亂撞最終會一敗涂地。在營銷過程中,需要掌握各種信息,對行業走勢作出預判,找準下一階段的市場需求點,投資和營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法則三:積極消化庫存,保持資金周轉通暢。經濟蕭條時期,地產、家具、裝修、木制品等多個行業需求萎靡,必然導致木皮、木枋、人造板等原材料銷售形勢趨于清淡。此時,經銷商應根據行情進行調度,適當減少采購,避免存貨積壓;通過去庫存,回籠資金,盤活資金,緩解經營壓力,保持周轉通暢。據了解,部分家具連鎖店采用了庫存調節的銷售策略,既可以消化庫存,又能打開銷路,使整個銷售系統順暢運行。
總之,非常時期需要非常手段。只要這些木材加工企業愿意努力,完全是可以突破加工業的瓶頸。市場低迷時,木材加工企業不要病來如山倒,而應小心求證、大膽出手、學會處理危機甚至化危為機。
網友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