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絲楠木會如此的瘋狂,主要是支撐其暴漲的重要賣點“皇家御用”的頭銜,市面上關于“金絲楠木是皇帝專用木料,是帝王之木”,“清代權臣和珅,因為用楠木造房,才被嘉慶皇帝賜死”等關于“皇家專用”的傳言很多。市場上有說法稱,由于過度砍伐,早在明末,金絲楠木已經瀕臨滅絕,所以價格十分昂貴,古代更有“一楠一命”的說法。
對此,曾就職于國家林業部、明清家具材質研究專家周默并不認同。他說,“學界對金絲楠概念也很混亂,并沒有可行的標準,甚至各執一詞,較為復雜。目前,世界上現存楠木種類有200多種,金絲楠木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特定樹種,而是大家對一些木材中出現金絲現象和金黃色光澤楠木的泛稱。只要楠木中包含金絲、不管多少,就可以稱為金絲楠木”。對于金絲楠的存世情況,周默介紹說,與黃花梨、紫檀等硬木高達數百年的生長期不同,楠木生長周期相對較短,而且后期生長迅速,在自然環境下,楠木幾十年便可成材,人工種植林時間短,并非有人所言的明代就已瀕臨滅絕。而且,在明清時期,楠木作為民居、廟宇以及棺木用材,使用較為廣泛,因此在民間留存的舊料也較多,資源并不稀缺。
有人表示,只有楨楠才是金絲楠木,其余的都不是。對此說法,周默表示,200多種楠木,連木材學的專業研究者都很難分辨,普通的商家又怎么去分辨,“這完全是有商業目的的炒作,將金絲楠木的范圍和種類做得越窄,越好炒作,這種說法完全是誤導消費者的噱頭。”
對于市場上流傳的金絲楠木欽定為皇家御用之木的說法,諸多專業人士均有共識:在明清各種典籍制度中,沒有任何一條明文規定,金絲楠木只能是皇家使用。而在9冊的《大明律》中,也沒有任何關于使用金絲楠木的規定和記載。“在明朝和清朝沒有哪部法典、哪條規定說楠木只能皇家使用,而就地取材的原則決定西南地區的很多建筑也是金絲楠木建成的。” 故宮博物院文物修復專家曹靜樓表示。
金絲楠木皇家獨享這一說法完全是出于商業炒作的“偷梁換柱”,曹靜樓說,“現在市場炒作的概念是皇家專屬,是屬于偷換概念,根本沒有什么皇帝木,皇家也用,民間同樣使用,而且皇家使用的目的和現在完全不一樣,皇家很少用金絲楠做家具。”
對于當下出現的天價楠木家具,古典家具研究者沈平解釋道,明清宮廷家具文化是圍繞紫檀、花梨等硬木展開,金絲楠木主要用作家具輔料。在清代之后,紫檀等進口木材日漸稀缺,所以會采用金絲楠木作為部分替代。在古代,金絲楠木算“柴木”,木質偏軟,不適合做大件家具。人們更多的是將金絲楠作為硬木家具的輔料,比如背板、隔板這些內部結構,以節約硬木用料;有的是將楠木作為內胎,外面包上紫檀、花梨等硬木,成為明清時期獨特的包鑲家具。
目前,專家普遍認為,時下的金絲楠木熱純屬人為炒作,商家及不良專家通過偷換概念、歪曲事實、編造故事等手段,為金絲楠木戴上皇家御用的面具,為其價值鍍金,加之電視營銷等手法,夸大其固有價值,而背后的真正目的在于誤導消費行為,在尚不規范的家具市場中牟取暴利。
周默認為:“前幾年,資本運作的投資者和不良學者相互勾結,在炒作完黃花梨、紫檀之后,沒有其他原材料可炒,就尋找貨源充足的品類,囤積居奇,從經濟利益出發,尋找由頭,按照炒作的規律,將楠木價格也炒起來了。”曹靜樓也透露,“因為楠木品種很多,有的商家搭順風車,其實楠木木材雖然少了,生長期仍舊比其他硬木短得多,資源并不稀缺。”
專家表示,金絲楠木瘋狂暴漲的背后,是人為編織的金絲套,在鼓吹“皇家御用”的同時,也在誤導更多的人入場。作為消費者和投資者,尤其需要謹慎投資,理性消費。
網友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