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3日,我們訪問了木材工業研究所所長葉克林。
記者:當前從整個木材加工產業結構來看,大的企業腳步都在放緩,而一些中小木業企業依托區域上的優勢顯得更加有活力,擴產、升級裝備的欲望更為強烈,您對此是如何看待的?
所長葉克林: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我國4萬億固定資產投資使得很多中小企業喘了一口氣。另一方面,我們行業的特殊性還體現在運輸半徑上,運輸半徑的成本也決定了很多區域性的中小木業企業有其自身的優勢,所以我們行業整合的方式和速度與其他行業有著很多不同。
所長葉克林:從當前的形勢看,美國股市、新房開工率等指標顯示了一點復蘇跡象,但不穩定,美國啟動了再工業化戰略,期待制造業能回歸本土,但高成本的問題并不容易解決;歐洲還在泡沫逐個破裂階段,前景不明朗,甚至堪憂;我們國內房地產調控繼續從緊,對其下游的 木業企業繼續構成較大壓力,所以說企業首先一定要對常態化的低速增長有清醒的認識。很多人不愿正視這個問題,總是寄望于外部創造更好的條件,這是判斷上的錯位,不要以為現在的低速發展只是一次寒潮,一定要做好長期過冬的準備。在認識上清晰之后,核心問題就是苦練內功,提高自身能力,提高競爭力。過去我們只是簡單加工,處于產業鏈的低段,利潤也最低。現在我們要向兩端延伸,一邊是研發設計,一邊是打造品牌。當然,做這些風險也更大了,而且不會像投入加工生產能力那樣立竿見影,況且大部分人沒有經驗,也不知道投進去效果如何,所以這種過渡是需要時間、遠見和耐心的。
葉克林講到練內功重點在這幾方面:優化管理系統、升級人力資源、整合內外資源、加大研發設計、提高生產效率、降低資金成本。練內功往往是最痛苦的,但勢在必行。其實,木業企業自身降低成本的空間很大,不用跟歐美、日本等國家比較,單是和國內其他行業比較,可參考的標桿企業就很多,必須認識到我們整個行業還是相當粗放的,生產效率還是相當低的。
網友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