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3日,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黨組書記陳武率自治區調研組成員到中國林科院熱林中心調研。
陳武主席先后考察了熱林中心的珍稀樹種保存區、石漠化治理示范區、南方國家級林木種苗示范基地,詳細詢問了降香黃檀、格木、土沉香、擎天樹、鐵力木等珍貴樹種生物特性、生長環境、造林綠化應用情況,聽取了柚木、西南樺等珍貴樹種的采種育苗、培育管護與經濟生態效益價值,以及石漠化地區造林樹種選育情況匯報,特別關心有關石漠化治理方面遇到的情況和解決辦法,稱贊熱林中心在石灰巖山地植被恢復造林技術方面取得的成果,為廣西林業、廣西生態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希望熱林中心擴大種苗基地規模,將珍貴樹種種植技術在農民中推廣應用,將石漠化治理成果在全區推廣。
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秘書長莫恭明等參加調研,崇左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黃克、市長孫大光等陪同調研。
我國石漠化地區主要分布在貴州、廣西、云南等西南地區,面積達13萬平方公里。石漠化不僅使土地生產力下降、地表水源枯竭,而且造成有限土地資源喪失,是西南地區最為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之一,許多石漠化地區形成了生態退化-經濟貧困化的惡性循環。中國林科院熱林中心開展的石漠化治理與生態重建技術研究,創建了“林果”、“林藥”、“林竹”、“林草”、“林藤”5種生態與經濟結合的石漠化綜合治理模式。中國林科院熱林中心先后組織科技人員1000多人次深入到廣西天等、百色市的樂業、田陽、凌云、都安等縣的石灰巖生態脆弱地區,開展石灰巖山地植被恢復與生態重建技術研究與示范,營建石漠化治理試驗示范林5萬多畝。昔日不毛之地的石山已變成群落結構復雜、組成合理、層次分明、物種豐富、結構穩定,基本達到了次頂級森林群落階段,自然恢復速度比封山育林提早50年,大大縮短石山植被恢復和演替的進程,為地方生態建設和林業發展做出了貢獻。
網友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