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稱,中國不斷飆升的需求正在快速消耗湄公河地區、印度、馬達加斯加、中美洲和非洲的紅木資源,并催生以腐敗、暴力為特征的國際性犯罪貿易。大紅酸枝是列入中國紅木國家標準的33個紅木樹種中最珍貴和瀕危的樹種之一,也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Red List)的易危物種。在大紅酸枝的出產國柬埔寨、老撾、泰國和越南,大紅酸枝均的采伐和貿易均是被禁止的。
報告稱,中國政府對紅木行業提供的支持,加上紅木與日俱增的投資價值,使得中國市場對紅木原料的需求遠遠超過其國內供應,并大量依賴進口。2000至2013年間,中國總計進口了350萬立方米紅木木材,其中近一半(價值24億美元)來自湄公河地區。
報告認為,中國政府提供了大量措施推動紅木產業的發展。以廣西自治區憑祥市為例,當地政府提供各種財政補貼和減稅等方式支持了當地紅木產業的發展,而國有銀行至少為其發放了7500萬美元貸款。僅憑祥一地,就有2000多家紅木企業。
在出產國,過量砍伐已經使得大紅酸枝變得極其稀有,非法采伐活動的惡劣性質也已接近于珍稀野生動物盜獵活動。如,在圍繞大紅酸枝展開的非法采伐與保護活動展開的武裝沖突,動用的武器涉及鏈鋸、槍支、火箭助推的榴彈發射器。在邊境地區,冰毒甚至作為一種付款方式,被用于支付給毒癮纏身的采伐者。
報告稱,這場日益惡化的危機在2013年3月得到了國際社會承認。在當年的CITES締約國大會上,泰國和越南成功提議將大紅酸枝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二,以求保護這一漸趨消失的物種。
大紅酸枝列入CITES附錄二的物種名單,意味著除非對該物種貿易進行嚴格管制,否則可能面臨滅絕危險。大紅酸枝僅可按照約定配額發放CITES許可并據此進行受控的交易。考慮到此前所有出產國都已在名義上禁止大紅酸枝的出口,這一新舉動實質上全面禁止國際間大紅酸枝原木和鋸材交易。不過,受限于各國監管漏洞,非法紅木仍可通過偽造或不實的合法木材文書“洗白”、利用國際間貿易的監管空洞合法運輸等方式從出產國流向中國。
報告舉例說,在越南-中國邊境口岸諒山,半成品紅木通過正規口岸運至臨近邊境的零售樞紐,非法、未經加工的原木則通過非正式的邊境路線走私入境,以逃避稅收和CITES公約限制。在深圳紅木市場,數百噸大紅酸枝原木途徑香港流入中國內地市場,充當中介角色的是正規的物流代理商。
網友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