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走訪北京十里河大洋路建材市場時,赫然發現一個名為“嘉樂士”的涂料品牌,消費者匆忙之間很容易誤認作是“多樂士”。此類現象比比皆是,在某建材城的進門位置,筆者看到一家銷售“香港箭牌衛浴”的店鋪。該品牌的標識幾乎與“箭牌”標識一模一樣,只不過兩者的英文名字一個為“ARRQVV”,一個為“ARROW”。
在北京十里河的衛浴市場里,筆者還看到一個名為“歐派衛浴”的商標“OPAI”,而非歐派家居集團的商標“OPPEIN”。見有顧客來訪,店主還頗為熱情地介紹說:“歐派衛浴是生產整體廚房的老品牌了。目前我們店里售賣五金掛件、花灑龍頭、浴室鏡、垃圾桶等產品。”但歐派集團北京分公司相關負責人對筆者表示:“歐派目前在北京市場只有櫥柜、衣柜兩類產品,市場上出現的其他產品和歐派集團沒有關系。”對市場上品牌模仿的情況,他也很無奈地說:“整個行業都是這樣,如果一個個追究,成本太高,我們對此也沒辦法。”
消費者反映不少品牌都難以辨認,到底誰真誰假?對此,汪澤告訴筆者,消費者在購買時一定要仔細看商標的文字、字體、顏色、英文拼寫,通過這些應該可以分辨出誰真誰假。如果走入某名牌店內,產品價格特別低,就要注意看是否認錯了牌子,以免被忽悠。消費者要充分行使知情權,仔細了解品牌實際歸屬情況,尤其是對于一些洋品牌,要搞清楚該品牌在所屬國有無產品生產、銷售等情況,并且要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對洋品牌不要盲從、盲信。
在家居建材業,品牌“同名不同主”的現象已是公開的秘密。某家居品牌的導購對筆者表示,家居建材行業品牌混雜的原因有多種,除了故意套牌外,生產商無品牌意識、對商標保護意識不強也是主要原因。某家居賣場的經理陳先生對筆者說,歸根結底,在這場品牌“撞臉”的游戲中,損失最大的還是消費者。所以消費者在選購時除了認準品牌,還要對產品性能多加了解,避免買到假冒產品。
網友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