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變“棟梁”,林產業托舉富民經濟
——2016年地方林業產業發展亮點
第三屆全國林業產業大會已落下帷幕,但產業大會的影響卻仍舊持續發酵著。
距離第二屆全國林業產業大會召開已過去了7年。7年時間里,我國林業產業茁壯成長,有太多的成果需要評點,有太多的成績值得點贊。我國林業產業不僅在全局高度做到了穩步提升,地方林業產業和區域林業經濟同樣亮點紛呈。
在第三屆全國林業產業大會上,各地林業產業發展成果得以交流,這些成果無一例外都做到了與時代接軌、與市場無縫對接,林業產業在很多區域從“草根經濟”,蝶變成為托舉一方經濟的富民“棟梁”。那么,這些林業產業發展的“標桿”究竟有什么共通之處?有哪些成功經驗值得推廣?
創新驅動 搶占發展高地
創新、創新、創新,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創新”在2016年可謂高頻詞匯,在各地的林業產業發展中同樣占據重要地位。
為了打造內陸雙向開放高地,實現“木材買全球、家具賣全球”,江西省贛州市南康區從過去的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集聚各種創新資源為我所用,千方百計提升產業的競爭力。
在科技創新方面,南康區建成了全國首家水性漆自動化噴涂中心,開創了國內使用納米技術進行家具噴涂的先河;在品牌創新方面,南康區深入實施商標戰略,從仿制、代工向南康制造、南康創造轉變,目前南康家具共有5個中國馳名商標;在業態創新方面,南康區借力“創新創業”東風,推動家具產業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目前全區集聚了家具電商企業1000家,年交易額達100億元,南康家具產業也從昔日的“草根經濟”茁壯成長為千億產業集群。
提到紅木,印象里總是“高大上”的存在,廣東省中山市大涌鎮卻偏偏讓紅木接了地氣兒。大涌創新發展理念,以“紅木+”引領改革,探索出一條“以文引商、以商養文、古今融匯、多業互促”的跨界融合發展之路,從紅木家具的單一銷售展示,到涵蓋設計、金融、電子商務、文化、木工機械、休閑娛樂等多元業態融合,為打造全國首個紅木文化旅游特色小鎮奠定了基礎。
除了科技創新和理念創新外,在制度創新方面,廣東省也有獨到之處。廣東省率先取消木材經營加工行政許可,同時取消省林業行政審批事項9項,下放6項,委托實施1項,放寬了木材經營加工門檻,搞活了林業經濟。
“互聯網+” 實現觸網撈金
2016年的“雙十一”,1207億元的淘寶成交額再次刷新了紀錄,也再次刷新了大家對電子商務平臺“吸金”能力的認識。阿里巴巴2016財年突破3萬億元大關,然而遺憾的是林產品成交額占比很小。林業產業能否觸網撈金?安徽省池州市給出了答案。
池州積極推進“互聯網+林業產業”,努力爭取“國家森林生態標志產品品牌體系”和“國家森林生態標志產品電商交易平臺”落戶,并積極規劃建設中國生態林產品電商產業園,通過建設生態林產品交易、展會展覽、品牌運營、電商孵化、物流服務等完善的配套服務項目,通過優惠政策吸引全國各類優質林業企業入駐,推動林業企業“觸網”發展。據了解,園區建成后,年交易額有望突破50億元,可為社會提供2000個就業機會,真正實現觸網撈金。
提到在電子商務方面的先發優勢,浙江省當仁不讓。如何把優勢發揚光大,讓更多的企業受益?浙江省依托竹木加工、森林食品、花卉、森林旅游等優勢產業,以培育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為抓手,積極探索多平臺、多元化網絡銷售模式,大力推進“電商換市”進程,林產品電子商務走在全國前列。
目前浙江省已形成280多個規模淘寶村,占全國總數的36%,林產品電子商務交易捷報頻傳。在以干果銷售為主的“中國農村淘寶第一村”白牛村的帶動下,臨安市林產品年網銷額超過16億元;地處浙南山區的“中國電子商務發展百佳縣”慶元縣,竹制品占全縣電子商務產品的70%以上,竹制品銷售網店達300多家,電子商務銷售總額達5億多元。
安徽池州和浙江僅僅是冰山一角,越來越多的地域、企業開始關注電子商務,開始在“互聯網+”上做文章,書寫林產品的幸福“網”事。
精準扶貧 做好富民“擔當”
林業產業涵蓋范圍廣、產業鏈條長、產品種類多、就業容量大,是實現農民增收和精準脫貧的重要產業。在2016年各地林業產業發展目標中,“精準扶貧”赫然在列,成為年度林業產業發展的熱詞之一。
云南省臨滄市鳳慶縣是國家級貧困縣,全縣有43個貧困村,貧困人口4萬多人。為實施產業脫貧、精準扶貧,針對43個貧困村均可種植核桃的情況,鳳慶縣積極扶持貧困人口發展核桃產業,使全縣貧困人口核桃產業覆蓋率達到100%,貧困人口人均核桃種植面積達4.2畝,人均核桃收入近4300元。
陜西省韓城市是“中國名特優經濟林花椒之鄉”,經過多年發展,花椒已成為全市農業主導產業和農民致富的“搖錢樹”,花椒產業不僅帶來了顯著的經濟效益,而且產生了良好的生態效益,還相繼帶動了花椒育苗、銷售、勞務等全產業鏈發展,產生了可觀的社會效益。目前,全市農民人均花椒年收入8000元,椒農人均花椒年收入1.3萬元,全市從事花椒栽植的專業戶2萬多戶、椒農15萬人,從事花椒購銷的有2000多人,花椒采摘期還可吸納市內外勞動力10萬人。
新疆素有“瓜果之鄉”的美譽,自治區黨委、政府歷來把發展特色林果業作為造福各族群眾的一項重要產業大力推進。截至2015年,全區特色林果種植面積達2200萬畝,果品產量700萬噸,產值500億元,成為維族、漢族等各族群眾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之一。
林業產業原本是最接地氣兒的“草根經濟”,如今逐漸發展成為能夠拉動區域經濟增長、帶動群眾脫貧致富的“棟梁”產業,林業產業托舉起了富民經濟,也托舉起了貧困群眾的綠色希望。
網友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