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年來,中國人造板產業都在追求低成本競爭優勢。隨著技術進步以及國外產品的帶動,中低檔人造板產品競爭目趨激烈,常規產品的利潤空間被壓縮到了極限。無路可退的中國人造板業要從過去的數量擴張發展模式轉移到質量提高的發展軌道上來,不僅僅調整產品結構,更要專注于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從價格觀轉向價值觀。
從產品結構來看,我們以刨花板為例,采伐和加工剩余物、城市廢料為原料的刨花板比例偏低,只占到總量的10%,而國際上比例為42%;高性能復合板、無膠人造板、非木質資源和農作物秸稈板等產品比例很低;特種用途板、特種規格板、后成型板和環保型板材產量很少。
再從產業結構來看,我們也只看看原料的問題,官方數據中國木材需求的50%依賴進口,但實際情況是將近七成不能自足。這就決定了未來我國的木材與木制品產業或將受制于人,被別人牽著鼻子走,往小了說增加了企業經營成本,往大了說關系戰略資源的安全。
可喜的是,中國企業面對這些問題已經開始了大膽的嘗試。在國內市場不振的情況下如何在國際市場尋求突破,山東高唐金如意集團已經取得了不錯的經驗。金如意集團是一家以生產膠合板、纖維板、覆膜板和建筑清水模板為主的企業。在開拓國際市場的數年間已實現產值近4億元。在談到“走出去”的經驗時,集團董事長楊曰錄表示要時刻具有風險意識,要了解產品進口國的各項政策、產品質量標準、出入境要求、報關程序、稅收政策等。
“比如我們在阿聯酋設立辦事處,在當地購置了倉庫,其中一個目的就是為了避免經營風險,從那里發出的貨到港后如果對方不付款我們就可以將產品再運回來臨時存起來,同時按照當地的法規我們還可以申請對方承擔相應的費用。”楊曰錄介紹說現在金如意在國外設立了4個辦事處,建立了全新的國際市場營銷模式。
現實壓力讓眾多木材制品企業奮力延伸產業鏈。在拓展上游方面,黑龍江柏杉林木業有限公司率先“走進圭亞那”。據董事長初汶澤介紹,中國林業集團(香港)下屬11家國外公司,2005年成立圭亞納柏杉林開發有限公司。而圭亞那公司現在有11個公司,其中有6個公司是有林地的,有90萬公頃森林,每公頃森林允許采伐20立方米,25年一個循環期,它的采伐最科學,可循環。他介紹說,圭亞那的林業采伐政策不限制樹種,他們都在尋求高附加值的樹材。
轉型歷來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國企業就有很好的學習榜樣——美國HUBER公司的發展歷程以及成功轉型寫入了哈佛教案。“上世紀90年代中期美國的人造板產業的同質化也很嚴重,很像目前中國的現狀,大家拼運氣,市場好全都好,沒有品牌,產品滿足最低標準即可,給用戶造成了很壞的印象,多數企業聽天由命。”HUBER公司總工程師歐年華告訴記者公司更換總裁后,決心改變這種狀況。
經過調研后公司提出走不同的路線,發展特殊產品,打造自己的品牌,開展產品創新、技術創新、體制創新,于是將自己產品的性能定位于超過結構膠合板。隨后HUBER公司引進全新膠黏劑,增加兩條連續生產線,改變銷售策略,增設區域經理,提出50年質保承諾。經過數年的磨礪,HUBER公司的OSB(定向刨花板)產品在美國所有建筑材料知名度排行中名列第一,市場也越來越接受OSB產品。
對于人造板產業來講,以正確的價值觀引領行業,首先就是要為消費者提供安全的環保的產品,而這也為行業自身轉變發展方式奠定了綠色通途。“全產業鏈應該共同打造綠色的概念,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無甲醛的板材和膠黏劑完全可以實現,因此綠不僅是賣點,更是與消費者,與行業的前途息息相關。”中科綠太(北京)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一位負責人介紹說,綠色是新的發展空間,是新的制高點,但也是把雙刃劍,板材企業在今后的5至10年間如果沒有思維方式的轉變和行動,就搭不上這趟班車。“消費者的科學環保觀念以及理性給板材的制造和流通領域帶來重大的挑戰,我的一個很重要的判斷是,現在消費者已經完全承擔得起無醛時代帶來的成本增量,我想告訴我們的同業者,明天你是否依然領跑,請抓住綠色的機會。”
網友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