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林業在擴大木材生產的背景下,形成了以制材業為主的木材產業結構。德國制材廠數量呈逐年減少之勢,1970年大約有5500家,2000年時減少到2000多家,但制材廠規模則在不斷擴大,形成規模化生產。這與日本的情況正好相反。
德國制材業迅速增產的原因是,實現了鋸材出口產業化。1999年以后,針葉樹鋸材進口量浮動在400萬立方米-600萬立方米,而出口量持續增加,2003年出口超過進口,2008年達到1200萬立方米高峰。由于受到2008年雷曼沖擊的影響,2009年和2010年出口量雖大幅度下降,但仍超過進口量。20世紀第一個10年,支撐德國木材需求的針葉樹鋸材出口量逐漸增加,這期間制材業通過生產的集中化和生產規模的擴大,強化了國際競爭力。
關于國內的木材需求,德國聯邦政府于2004年通過的“木材憲章”確定了為應對氣候變暖、擴大林業和農村地區就業,要擴大木材利用的方針,即通過推進木結構房屋建設和木質能源利用,10年內增加木材消費量20%(國民人均消費從1.1立方米增至1.3立方米)。正如“木材憲章”方針所要求的,德國木材消費量出現了增長,其中制材業木材消費量增加對此作出了很大貢獻。
網友留言評論